此人违背兵法打大胜仗,7年后搬入课堂,众将挑剔,刘帅拍板给满分
领兵打仗,既有传统的战术理论可循,但有时又必须冒一些险,只要这险冒得合理。平庸的将军极少冒险,而出类拔萃的将军往往却能在冒险后采撷丰硕的胜果。在朝鲜战场上,吴信泉中将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战前部署
1951年1月,临津江边,大战在即。
战前,吴信泉派出实行火力侦察的116师348团,通过5天的火力佯动和侦测,大致摸清了江对岸的敌情。
116师师长汪洋汇总情报后,又动起了打主攻的念头。可入朝后,几仗都是他们打主攻,再这么要求似乎有几分对不住两个兄弟师。但对成功的企盼和胜利的信心还是促使他下了争主攻任务的决心。
他向吴信泉建议,希望军里将配属的炮兵第26团、第45团全部加强第116师,展开第346、347团并肩实施进攻任务。
汪洋积极请战,要以仅有的两个团打全军的主攻。
对116师,吴信泉十分信赖。
这是全军的主力师,在黑土地上就打出了名,尤其善于攻坚。突破临津江,他们侦察得细,部署也合理。
反复思考后,吴信泉定下了最后的决心,令第116师担任突破任务,117师在左翼从第116师突破口加入战斗,直插议政府北边的仙岩里,切断南朝鲜第六师退路;第115师为预备队,在116师右翼渡江,保障军主力的战斗。
“一个大胆的主意”
为了发挥近百门大炮的威力,密切步炮协同动作,吴信泉想出了一个大胆的主意:
他要出其不意,于天黑前的16时40分开始炮火准备,17时03分结束炮火准备。
此时,天也黑下来了,116师步兵再发起渡江冲击。
吴信泉第一险可以说是当时整个朝鲜战场上我军首次在白天大胆使用炮兵,配合步兵作战。
日后的战事发展证明了吴信泉这一步的高明。
但突破临津江战斗中,吴信泉还有更妙、更险的一步棋,他采纳了116师上报的方案,决定将突破口选在凹向敌方阵地的弯曲部。
这确实是一步险棋,凹向敌阵地的弯曲部,显然易受敌正面及两侧火力的交叉封锁,这是进攻部队应尽量避开的地方。
但吴信泉同意116师的意见,此处虽暴露于敌火力的三面夹击之下,但该段水流缓,冰冻厚,利于我军徒步突破。敌如以火力压制,则可以炮火压制。此外,这种违背兵法常理的选择,往往更能造成出敌不意之效。
久经战阵的吴信泉深知兵法但不迷信兵法,他明智的选择很快便在战场上得到了胜利的回报。
当250发红色信号弹像节日的礼花升起在临津江上空时,三十九军怒吼的炮火压住了对岸敌火力,116师两个突击团并肩冲击,突破了临津江防线。最快的部队,竟然只用了5分钟。
“给5分满分”
7年后,在我军将星云集的南京军事学院战役系的课堂上,三十九军突破临津江被作为经典战例展示在学员面前。
台下的学员,当时都是在我军统率千军万马的高级将领,几乎每个人都有解放战争中征战四方的辉煌经历。无疑,他们既是学员、又是专家,台下的每一双眼睛都是精明而挑剔的。
也许是吴信泉的部署太奇特了,也许是突破临津江时成功降临得太快了,当三十九军的方案展布在众人面前时,台下七嘴八舌的议论响成一片。
每一种议论都是一种观点,都是一位将军可能挥动千军万马的方式。
如果历史能重来或重新选择对象,那么每一种议论都可能因出现在战场上而被载入军史。
战争就是这么神奇,它不像“1+1”必然等于2这种千古不变的算式。
任何一种作战方案都可能有许多合理或不合理的因素。即使是一些败仗,它也能说出许许多多合理的内容;而胜仗也可能罗列出诸多不合理之处。
三十九军的突破方案引来了不少的赞誉,却也存在着一些不同意见。要知道,提出意见的人也都是些身经百战的名将,以致教官也无从定夺。
院长刘伯承元帅仔细地研究了战例,听了各种不同的意见,最后的结论是:“三十九军的部署和突破口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应该给吴信泉5分!”
被誉为“当代孙武”的刘伯承自然深谙兵法,但他更欣赏吴信泉的临机抉择。
“三险三奇”
事实上,吴信泉和三十九军的神奇杰作早在战场就得到了肯定。
第三次战役后的中朝联军高干会上,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听完116师副师长张峰的战斗报告后,总结说,三十九军突破作战有三险三奇:突破口的位置选的险,但很奇;进攻出发阵地选得很险,但很奇;炮兵阵地选得那么近,很险,但很奇。
用险,出奇,名将吴信泉的战功簿上,又落下了这神奇的一笔。
发布于:天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