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联娱乐
你的位置:富联娱乐 > 最新动态 >

杨师家传的正骨心法


发布日期:2024-08-24 14:02    点击次数:177

杨师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督脉之为病,治在骨上”。他毕生心研究“督脉”,认为“督脉是万病之源”,“督脉不和,周身不安”,“欲知脏腑如何,则莫如诊督脉”。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有支持体重,传递重力,保护脊髓、神经根等的作用,常年累月,脊柱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及左右旋转活动时,以椎间盘的髓核为杠杆作用的支点,整条脊柱中以颈、腰段活动度较大,故受伤机会相对较多。杨师说:“脊椎中,以韧带,椎间盘、纤维环薄弱处,脊椎交界处,活动度大的脊椎,如C4、5、L4、5易于损伤,在致病因素诱发下,会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

杨师说“督脉之病,调在骨上”。最近在大师兄这边学习,他说:“不管是癌症,还是什么疑难杂症,只要骨头还能动就可以调,不能动,这个患者就很难治咯”。所指的“骨”是什么意思,从本质上说,这“骨”就是“脊椎”,导致督脉经气运行不畅的因素是什么呢?就是“骨”的因素,归纳起来,不外是由于椎闻盘的退行性改变或突出;或椎旁软组织劳损;或风、寒、湿邪气侵袭;或骨质增生突入椎管、横突孔或椎间孔;或韧带变性……造成脊椎稳定性减弱,一但遭外力冲击、扭挫、姿势不良、高枕、超量负重等等,造成脊椎关节微小移位,导脊髓、血管、脊神经、交(副)感神经受刺激或压迫,产生一系列病症,杨氏指出,这“骨”遭受损伤,颈、肩、腰腿痛与之有关,更重要的是,内科、妇科、小儿科的许多疾病,如消化、神经、心血管、呼吸、泌尿、五官系统等许多疾病与之相关。

这个脊柱也是督脉的通道,“督”有监督全身器官的意思。它的主要部位是背部正中线,相当于中枢“脊髓”,目前已知:全身各部皮肤、肌肉和内脏器官都受相应的脊髓节段所支配,因此,内脏有病经常在督脉及其两侧出现“遭难信号”,杨师以“有诸内,必形于外”的一贯学术思想,创立了独特的督脉诊治法,即医者的手指在患者的督胁触诊,按压,迅速、准确诊断疾病的方法。督脉诊断法包括望诊、问诊和触诊三个步骤:

人体正常是以矢状面为界,左右呈对称性,如果督脉(脊椎)遭受损害时,就会失去以矢状面为界的对称性。如:眉毛一边下垂,眼睛一大一小,鼻梁歪斜,鼻唇沟两侧不一,人中沟偏斜,两肩不在同一水平,两肩胛骨不呈水平状等。

详细询问病人的病因,尤其是第一次发病的原因,根据病人的疼痛、麻木病位与脊髓节段/脊神经根的支配关系,初步估计督脉受损的部位。

依据问诊获得资料,初步拟定发病部位,对棘突、横突、椎旁软组织进行针对性触诊,首先应认真检查脊柱的生理弯曲是否改变,棘、横突的位置有无改变,再查有无病理反应物,如条索,结节,肿块,剥离感以及压痛点,参以杨氏《经络按诊法》中督脉定位诊断法,再次进行定位诊断,便能进一步明确诊断病变部位。

杨氏督脉定位诊断参考:

颈椎:

C1-4:有压痛或反应多与眼、鼻、耳、舌、头部疾病有关;

C5~7有压痛或反应,与咽喉、食管、扁桃腺、项淋巴腺及上肢有关;

胸椎:

T1~4:有反应,多与心脏有关;

T3~5有反应,多与气管、肺有关;这里脊柱边缘可以往上推,来回推30次左右两边,可以调理鼻炎的。T4~10有反应,多与胃与十二指肠有关;T6~8:有反应,多与肝、脾、神经衰弱有关;T9~10.有反应,多与胰脏、肾上腺有关,T8~12有反应,多与大、小肠有关;T11~12有反应,多与肾、阑尾有关;腰椎:L1~3有反应,多与直肠、泌尿、生殖器有关;L4~5有反应,多与下肢疾病有关;骶椎有反应,多与下肢、直肠、泌尿、生殖器有关;尾椎有反应,多与下肢疼痛、肛门、会阴有关。根据杨氏督脉诊断法的整体观和治病求本的原则,在临症时,杨氏对头面及上肢疾病多检查颈椎,胸腹疾病多检查胸椎;腰及下肢疾病多检查腰椎;他非常重视督脉触诊的压痛点,认为压痛点经气在体表的集聚点,它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治疗的刺激点,即治疗的“着力点”、“作用点。”临床实践证明,督脉的诊断和治疗符合现代医学的神经节段的划分,通过手法对督脉上的反应点的刺激,使其产生冲动因子传入所属脊髓节,在高级中枢的支配下,通过躯体神经和相应的内脏神经的反射联系及相互作用,达到调整内脏功能的治疗目的。杨师说推拿是由轻到重,直至产生压迫感,客户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即可,按而留之,内动而外不动。按的时候不能离开皮肤,做到按的区域不能离开这个筋结,特别是疼痛的点,这个力度是往下沉,垂直下,而不是往外浮动,这样子效果不好。做到“轻勿离皮,重勿着骨”。辩证辩病,需要区分虚实和轻重,力度也要达到“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病有在皮,肉,筋,骨,用力的时候由浅到深,恰到好处,效果才会有。

临床经验介绍(1)一般性胃痛:根据《素问·咳论》“脏治其腧、腑治其合”的经络学说原则,应用于临床,疗效较为显著。一般是采用点按法,例如点按“胃腧”,有以下的反应:①酸胀随膀胱经向下传到“肾腧”,向上的可传到“心腧”,这与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一致;②酸胀向肋间“期门穴”放射;③酸胀向中脘部扩散。如按“足三里”,按时酸胀沿着足阳明胃经路线直达“内庭”。(2)十二指肠溃疡:采用按法,按“中脘”约五分钟,则气热满腹,患者自觉有一股气随任脉上循过天突至咽喉,与督脉以及冲脉交会。如按“气海”,手指向上,则气向

中脘;如手指向下,则气放射至“曲骨穴”,也取得一定的功效。(3)腹胀:腹胀多气的,按“气海”;腹胀之有水声,按“水分”。《灵枢·百病始生篇》说:“其着于缓筋也,似阳明之积,饱食则痛,饥则安。……其着于伏冲之脉者,揣之应手而动,发手则热气下于两股,如汤沃之状。”例如,酸胀多气者,按“气海”后的反应如下:①指略向上,则胃脘觉胀,这说明气至胃部;②指略向下,则少腹觉胀,这说明气随指下;③横按,则向后之背腧扩散,这说明气达五脏之腧;④不上不下,则向二腿阴侧下循,有一种说不出的软而舒适的感觉;腹胀多水,有水声音,按“水分”后,有气向下肢运行,少腹感到胀,并有胀感向腰部扩散。(4)坐骨神经痛:即我们常说的“坐臀风”。杨上善说:“按摩使气至于踵也。”因为坐骨神经痛,往往沿大腿直到足趾均作痛,我们根据经络路线采用“按法”“点法”和“拿法”。按法和点法:按“居醪”,点“环跳”,酸胀皆能循足少阳胆经径路放射到足趾。拿法:拿“委中”,立感有酸麻之觉循足太阳膀胱经直放到脚跟。(5)漏肩风:以推法推“天宗”约2~3分钟;就有酸胀的感觉从上臂的后侧循向小指处,这种感觉,完全循着手太阳小肠经的路线而下。如推“肩髁”,酸胀向下扩散,使肩部立感轻松。(6)外感头痛:以推法“风府”,向上项扩散的酸胀感觉,疼痛立即消失或减轻。

(7)痿蹙(灰髓炎后遗症):根据《内经·痿论》“治痿者独取阳明”的道理,在足阳明的“气冲”进行按法,按后,患者自觉有温气直沿阳明经的路线放至脚下。(8)腹泻:按“长强”,则有酸胀向里放射感。揉“长强”,则有酸胀感向里、向外以及周围扩散,能止腹泻,又能通大便,其效显著。这说明了督、任二脉与足少阴、少阳二经互通调节的作用。以上这些例子,其所以能取得明显的效果,以及在施行按穴、点穴、推穴等方法的过程中,患者在感觉上反应的明确性,这都是以经络学说作理论指导而在实践中所得到的证实。如果脱离了经络学说,将使推拿疗法在治疗中失去了取穴和施术的依据。

郭师兄目前添加一个新项目:调理男性私密一切问题

调病之道

天地之道要在气道,气道之行有来有去。

理之法之要正其道,正其道必真气从之。

存之道之要存其气,存其气必补其根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Powered by 富联娱乐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